導言
建筑結構是指在房屋建筑中,由各種構件(屋架、梁、板、柱等)組成的能夠承受各種作用的體系。所謂作用是指能夠引起體系產生內力和變形的各種因素,如荷載、地震、溫度變化以及基礎沉降等因素。
本次分享會以建筑結構的分類及發展歷史為主題,主講人技術部董世偉通過具體數據和圖表,向大家普及建筑結構相關知識。
首先,主講人向大家講解建筑結構如何分類。
按所用材料的不同分為
1)混凝土結構(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的結構)包括:
鋼筋混凝土結構—配置受力的普通鋼筋,鋼筋網或鋼骨架;
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—配置預應力鋼筋的混凝土結構;
素混凝土結構 —沒有配置受力的鋼筋的混凝土結構;
2)鋼結構:以鋼材(鋼板、型鋼)為主制作的結構
3)砌體結構:由塊材通過砂漿砌筑而成的結構
4) 木結構:指全部或大部分用木材制作的結構
5)混合結構:由兩種及兩種以上材料作為主要承重結構的房屋
此外還有鋼—混凝土組合結構、鋼管混凝土等。
按其承重結構的類型分為
1)框架結構
2)剪力墻結構
3)框架——剪力墻結構
4)鋼結構
一.鋼筋混凝土結構
1.鋼筋混凝土的組成:
鋼筋+混凝土(混凝土:現代主要的人造工程結構材料)
2.兩種材料的基本力學特性:
鋼筋——抗拉與抗壓強度較高,破壞時表現出較好的延性;
混凝土——抗壓強度高,抗拉強度遠低于其抗壓強度
(之比約為10%,破壞時具有明顯的脆性性質)
3.鋼筋與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條件:
鋼筋(材)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很不相同,他們可以結合在一起共同工作,是因為:
⑴ 鋼筋和混凝土之間存在有良好的粘結力,在荷載作用下,可以保證兩種材料協調變形,共同受力;
⑵ 鋼筋與混凝土具有基本相同的溫度線膨脹系數
(鋼材為1.2×10-5,混凝土為(1.0~1.5)×10-5),
因此當溫度變化時,兩種材料不會產生過大的變形差而導致兩者間的粘結力破壞。
4.配筋的基本要求 :
(1)鋼筋的布置(即在結構中的位置)和數量由計算確定;
(2)在鋼筋的端部應有錨固長度或彎鉤(常稱為構造要求)。
5.混凝土結構的發展與應用概況
混凝土結構的開始應用于土木工程距今僅150多年。
v1824年英國人阿斯普丁(J.Aspdin)發明硅酸鹽水泥。
v1849年法國人朗波(L.Lambot)制造了第一只鋼筋混凝土小船。
v1872年在紐約建造第一所鋼筋混凝土房屋。
與磚石結構、鋼木結構相比,混凝土結構的歷史并不長,但發展非常迅速,是目前土木工程結構中應用最為廣泛結構,而且高性能混凝土和新型混凝土結構形式還在不斷發展。
二.砌體結構
1.砌體結構的組成:砌塊+砂漿
2.材料的基本力學特性:
砌體抗壓強度較高,但抗拉強度很低;
3.砌體結構的優缺點:
?優點:
較易就地取材、具有很好的耐火性,以及較好的化學及大氣穩定性、成本低較經濟。
?缺點:
自重大,強度低、砌筑工作繁重、砂漿和砌塊的粘結力較 弱、占用農田,影響環境。
在聽講過程中,同事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,提出了相關問題,主講人也對其一一進行解答。
# 結束語
通過本次分享會,大家對建筑結構的分類及發展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。今后,廣東洪實公司也會繼續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,為全體員工搭建溝通交流、展示自我的平臺,讓員工不斷總結,提升素養,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,促進全體員工在輕松愉悅的學習與工作環境中共同交流,共同進步!